坚净美术馆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作者:展览部 发布日期:2020-07-15 阅读:7,802 次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承办单位|
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
|媒体支持|
中国美术报 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 点滴艺术
艺术市场杂志 艺术向导
荣宝斋在线 雅昌艺术网
新浪收藏
|策展人|
郭坤 王志英
◎序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在这非常时期,医务工作者战斗在一线与病魔展开激烈的较量,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也没有停下艺术创作的激情,传承着中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心理健康、和谐环境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品味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此特殊时期,为了使艺术文化传播不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特此推出《文化自信——艺术名家绘中华·云上展览》,通过线上云看展形式推出知名艺术家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体现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将优秀艺术作品和书画知识引入校园,为广大师生及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领略艺术名家风采的机会,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作为百年名校设立的专业书画艺术机构,启功书院一贯把“文化意识、学术品味、艺术境界、责任担当”作为开展艺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书院将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积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师大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东林
河南省郸城人,定居北京,从事中国画研究和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特聘教授,清华美院山水画高研班特聘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艺委会委员,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
▲张东林作品/周家口写生/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山乡/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报春图/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兰陵石头邨写生/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 /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
▲张东林作品
▲张东林作品
▲张东林作品/太行山南萍写生
▲张东林作品/神龙山写生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早春/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68cm×136cm
▲张东林作品/报春图/136cm×68cm
▲张东林作品
▲张东林作品
▲张东林作品
▲张东林作品
▲张东林作品/兰陵水韵/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山乡写生/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古戏台写生/68cm×68cm
▲张东林作品/野望/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兰陵戏楼写生/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兰陵石头房写生/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兰陵写生/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兰陵石头房写生/68cm×68cm
▲张东林作品/早春游望/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兰陵东山村写生/68cm×68cm
▲张东林作品/即将失去的绿荫
▲张东林作品/房山人家/170cm×144cm
▲张东林作品/老君升仙台/180cm×180cm
▲张东林作品/密林行旅图/200cm×200cm
▲张东林作品/清辉/176cm×96cm
▲张东林作品/晴雪/180cm×150cm
▲张东林作品/秋趣
▲张东林作品/尚志县的传说
▲张东林作品/源区故道/180cm×576cm
细密中求精神——张东林密体山水画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东林在2007年“百家金陵画展”中以《泛区故道》获得金奖,2012年国画作品《即将失去的绿茵》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尚志县传说》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军美展。这充分说明,他的细密山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画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细密山水又称作工笔山水,和言简意赅的写意山水除了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外,在画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细密山水更加强调创作的程序与步骤,追求一丝不苟、巧密精细的风格。
传统山水画,不论是写意型还是细密体,其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临摹和写生积累经验,为创作做准备。初学山水画,临摹非常重要。在临摹过程中,掌握前人总结的一套程式化语言。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类似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带有强烈的符号色彩和有严格的规范。这种程式化的语言承传着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有它自身无可替代的美感。但是,由于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距离遥远,往往使年轻人产生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生疏感。如果没有一定阅历或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美。学习传统绘画经过了临摹阶段,掌握了前人的方法之后,必须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在描写真山水的过程中,加深对古代典范作品的理解,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有自我面貌的艺术语言。
从张东林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见那些传统的、程式化的技巧对他的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写生的画家。不过,事实上他很尊重传统和很注意向古人学习,只是他善于消化古人的经验,承继古人的文化精神而不流入表面技巧的模仿。在《泛区故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专注于表现层林叠嶂的山野中那些千姿百态的树木,然而从树干的刻画到树梢的描绘,没有运用传统山水的方法,反而处处能看到他新鲜、细致的写生状态。同样,在后来的《密林行旅图》《豫东二月》等大幅山水里,树木形态各异,有在风霜中伸展着坚挺的枝桠,有在春风里摇曳摆动的树梢……这些树不曾在《芥子园画谱》里有过范本,也不曾在古人的山水里见过这样的描写,如果不通过自己常年的写生,是不可能画出这么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的。
写生带给张东林的不仅是树木的外形和姿态,同时让他体会到实景中的透视,以及树木在环境中光和影对它的影响。因此,他作品中的构图与传统文人画不同,很多近处的房屋、院落、树木采用了焦点透视方法。通过很多层的晕染和皴擦,表现出屋檐的投影、树干的暗部和阴影,灰度非常丰富,似乎是一张特别结实的素描风景。但是细看则会发现,它又与素描造型迥异,它是一幅地道的中国画,因为张东林完全是用中国画的笔墨去描写的,作品深处呈现出传统艺术的意境。在《豫东二月》中,四周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隐隐约约见到夜色中黑压压的老树密林。在处理暗处的树木时,张东林通过层层不断叠加的积墨,用笔雄健而浑厚,墨色丰实而滋润,予人密不透风的感觉。就在这沉重氛围的画面中,一丛被雪光映亮的灌木,耀眼的矗立在中央,晶莹剔透。他没有过多地在这丛树上去繁复刻画,而是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干涩的线描表达出树枝的穿插和纠缠。这种单纯的表达方法,和后面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张弛有度,充满生机。
有人认为细密山水不如疏体的写意山水意境高雅,我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简单。疏体与密体只是两种不同的画体,各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各有艺术特色,都是追求表现充足的文化内涵。就画体而言,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君不见一些看似潇洒的阔笔山水,草率粗陋,哪里谈得上什么意境?宋画技巧的细致、周密,何尝没有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张东林的山水,细密、精致,但细而不繁杂,工而不匠气。这些精细的笔法、细节的描绘,服从于画面的整体,表达他对客观景致的体会和他的主观情怀。有些艺术家,在细密描写中会不知不觉地沉缅在技术的细微末节之中,忘记整体,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表达,或过分强调技术,最后形成一套束缚自己的固定模式,这当然不可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家在画面处理上的把控、拿捏、取舍的能力,依赖于内在的修养。艺术家既要重技,更要重道,张东林深谙其理,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张东林是正在稳步前行的画家,他还在进一步探索细密山水的奥秘,追寻精神与技术的完满统一,追寻作品更为深远的意境;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