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净美术馆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作者:展览部 发布日期:2017-12-03 阅读:1,259 次
2017年12月3日上午,“家事·国事·天下事·如是我闻——范扬2017世事绘作品展”在北京师范大学坚净美术馆开幕。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策划的“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名家高校行系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启功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共同主办了这次展览,在坚净美术馆展出了著名画家范扬先生的绘画作品五十余件,这些作品全部是表现今年时事题材的新作,取材广泛,贴近现实,使用传统水墨语言,将新闻事件用美术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反映艺术家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以及对艺术、哲理、人生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教授古棕、于安东,书法系教授李洪智,启功书院副院长于乐在开幕式上致辞,祝贺展览成功举办,高度赞扬范扬先生的书画艺术造诣,肯定范扬先生在业界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所作的积极贡献。
古棕(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年前,范扬老师跟我们系里的范治斌老师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展览,场面人山人海。当时我的一个女研究生坐在楼梯通往二楼的一个角落,说:“办展览的艺术家影响力太大了,这路太长了,没法儿走啊。”我跟她说,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要看到范扬老师这样一个艺术家对社会和国家有多么大的作用,确实很了不起,我们要树立学以致用的信心。
范扬老师我们很熟悉了,我和他一起参加外交部的活动,去过乌兹别克斯坦、法国、比利时等国家。我想讲几个和范扬老师在一起参加活动的故事。一个是那年我和范扬老师一起去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我原来在俄罗斯留学,知道塔什干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是前苏联中亚地区最了不起的一个城市,文化水准很高,当地歌剧院用意大利语唱歌剧,周边其他地方都做不到。当时范扬老师和很多艺术家都到歌剧院去听歌剧。从事绘画艺术的很多名家,在这种环境中,虽然没有听懂具体的歌词是什么,单就音乐的节奏、旋律,很多人都被深深吸引住了。我正好坐在范扬老师的后排,我感觉他至始至终在全神贯注地听。我认为各种艺术应该是相通的,歌剧院里面的表演、布景以及演员穿着的服装其实都是综合的艺术。当时也有一些艺术家确实听不懂,就感觉他们在那里很难受,我想大概还是修炼不到位吧。
另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清真寺的大教堂前,我看到范扬老师很勤奋,他站在那里拿着速写本不停地在画。那里的清真寺确实很美,比我们国内的很多清真寺要漂亮得多,建筑风格也更地道。所以范扬老师不肯错过机会,抓紧时间要把它们画下来。在看他画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不是刻板地像拍照片那样画,而是运用中国文化的笔墨,用那种红衣罗汉的笔触在画,线条飞扬,极富节奏感,我非常欣赏。
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驻欧盟总部,午饭后大家笔会,要合作一幅作品,我要现场把这幅绘画的过程形成一篇文章留给外交部,所以我特别仔细地在观察。主笔的是范扬老师。我们知道绘画合作中,艺术家是用一种最和谐的表达方式来共同创作一个画面,还要充分发挥艺术家各自的特点,这其实是需要有一个统帅的,范扬老师就做得特别到位。他当时说:“这张画,我来起个头。”谁画花、谁画鸟、谁画石头,他心里很有数。他就首先开笔在中间画了几块大石头,一下就把这张画大的构图定下了。于是,我们在场的很多老师,包括我们美术设计系的王贵胜老师,接下来大家一起配合得非常好,我当场也把文章写好了,留给了外交部。一年以后我又有幸来到中国驻欧盟大使馆,这张画如约上墙了,我感到这确实是一幅很大气、很有中国文化品格的佳作。
后来还有活动,我总是能感觉到范扬老师总是积极配合我们国家外交部的各种活动。总之,范扬老师以一个艺术大家的身份,对国家的各种活动给予了很多支持。这次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迎来了老朋友的展览,我感到非常高兴,祝范扬老师在北师大的展览圆满成功。
于安东(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是画油画的,也很喜欢范老师的画,之前对范老师也有一些了解,但今天看了展览之后的这点了解让我太意外了。我经常带学生到农村去写生。我们通常能够想象到,一个艺术家可以让很多文化学者去了解他,但是能想象到让很多村民都认识你吗?但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写生和村民聊天时了解到,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范扬先生!当时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要像范扬先生学习一下。我们知道,在中国,油画作为泊来品,但它有很多东西要向中国画学习,画中国的风景,中国山水画有一套非常完美、非常优秀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油画来说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尤其画中国的景象,还真得了解中国山水的结构。所以我想一定要向范老师好好学习,昨天晚上我还想跟学生说怎么向范老师学习这个问题。
但是今天来看了展览以后,我发现完全不是之前的那种印象,我的思考一下被范老师的作品转到“当代性”的问题上。这个当代性,范老师说是现代性。西方国家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现代到当代的界限有点模糊。在中国,现代主义之后到当代的界限,在十年前还是有点模糊的,但是最近十年来,当代性已经不模糊了,当代性就是表现我们当下的文化,艺术家的作品具不具有当下的文化性在里面,这个就是中国的当代性。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从事的油画的当代性问题,一直在想当代性、现代性、形式感、现实性的关系,我们也会想到中国的作品很多都是从现实中来的,但是它怎么跟当代性这个模糊的概念进行结合呢?看了范老师的画,觉得有很多东西就是一种直观的感受,用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当代性。所以,我后天想专门带我的学生来看这个展览,认识什么叫当代性的问题。
李洪智(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先向范老师表示祝贺。我在北师大书法系教书,于绘画是外行,我想说两点感受。
第一个和刚才于安东老师说的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题材。我所了解的一些国画家,画介子园,去写生,关在书斋里面去写自己心中的丘壑、胸中的兰竹就足够了,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现实题材上面。范老师今天办这个展览,题材非常新鲜,这说明一个从事国画创作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关照现实,也离不开现实,而且现实的题材使他的画面更加丰富。刚才我看到范老师的一张小画,表现的是大量废弃的单车堆积如山,这就是特别靠近我们现实的题材,画面的虚实完全符合国画构图的一些原则。
第二个我想说的就是关于书法的问题,准确的说是画家书法的问题。我们研究书法史的时候会思考一个问题,书法家的字和既工于绘画又工与于书法的艺术家的字去比较会有什么不同?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比如赵孟頫、苏东坡,他们的书法跟其他画家的书法还是有区别的,他们有着严格的传统书法的范式。但我认为,工于书法的画家的字让我们耳目一新,比如米芾,他在宋四家中的地位不用多说,他的书法取法传统,学习二王、李北海,但他善于融会贯通,创造新面目,“八面出锋”理论的提出和他画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我也很喜欢元代倪瓒的小楷,倪瓒的小楷和绘画都有一种萧散的气象,和灵飞经、王羲之风格的小楷都不一样。再比如后来的董其昌、徐渭、金农等等,凡是在书法史上有创新的书家大多数都非常注重绘画。再比如黄宾虹先生的篆书,他写篆书时,会有些小动作,我认为这些小动作是从绘画中来的,包括他的用墨,这些对当代写篆书的人来说影响非常大。再像林散之先生,那种墨分五色的大量运用也应该与他同是画家有关。画家的字尽管不会完全按照我们传统书法的范式,但却往往有独到的地方,范扬老师也有这种特质和优势。
我们看范老师的签名就非常有特色,“范”字都是比较简单的笔画,但字形里的疏密却都体现出来了,这与国画的构图是相契合的。“扬”字也是这样,笔画既有粗细变化,又有提按。“扬”字右侧部件的这些密集笔画之间的连接又很像篆刻冲刀的形态,这都得益于画家对于毛笔非常细微的体会和驾轻就熟般的运用。书法家运用毛笔的时候,所用笔毫部分其实是有限的,古代书法家写字往往只用到笔毫前三分之一的地方。但随着书法史的不断推进,很多善于绘事的书法家能够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往往是因为在绘画中要运用各种技巧,毛笔的各个部分都能运用的到,所以增加并丰富了毛笔笔法的表现力。可见一个画家的思维是开放式的,这一点我们的书法家要向范老师学习。
于乐(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副院长):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名家高校行系列文化活动”,主旨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所以我们邀请知名艺术家来到北师大,将优秀作品和艺术理念引入校园,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次,非常感谢范扬先生将自己近期创作的56幅精彩佳作在坚净美术馆展示给大家,我认为范扬先生的这些作品充分诠释了“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
首先是创作内容、创作题材的自信。与以往我们常看到的传统花鸟、山水、人物不同,这次展出的范扬先生的画作,都是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正如本次展览的主题——家事、国事、天下事。我想许多画家可能没有意识或能力去创作这样题材的作品,但范扬先生却能自信地创作出来,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十分熟悉的真实世界。这里面有时政、民生、体育、国际事件,有我们常看到的共享单车,有我们身边的时尚女郎,此外还有飞机、大炮、潜艇等等,可谓取材丰富,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特别的艺术享受,我们从中能感受到社会的主旋律和正能量,体会到我们伟大祖国在新时代的自信与自豪。
其次是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在绘画技法上的自信。我虽然不是学画画的,我的专业是书法,但我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用笔线条的遒劲与刚健,灵动和奔放,以及整个画风的雄浑和厚重。我们看范扬先生画的飞机、潜艇,他勾勒的线条好似铁画银钩,加上染色,画面居然能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再如许多人物画,寥寥几笔就能圆浑立体,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我想,范扬先生高超的技法也是这么多题材创作的强有力支撑,他不拘泥于传统技法,善于吸收东西方优秀的表现手法,故而能够表现出如此丰富的画面。
另外,我认为这些画作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还源于范扬先生的一颗初心。昨天我们书院对范扬先生进行了采访,和范扬先生进行了愉快的沟通,我们了解到,范扬先生从小就喜欢画身边的所见所闻,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这源于范扬先生对艺术、对生活最本真的爱,而且我还感受到范扬先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正是有这种童心、爱心、初心,所以范扬先生能够在绘画艺术上不断精进,正可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向范扬先生学习,也愿与范扬先生共勉。我想,今天的展览一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带给北师大学子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更多关于艺术创作和学习的思考。
范扬(展览作者、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我觉得“艺术名家高校行”活动很好,我们应该积极走进高校,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学术的交流。我和古棕老师经常一起写生考察,去过很多地方,我们彼此也很了解,他刚才讲的也有感情色彩在里面。不过我确实比较勤奋,确实是到了哪儿我立马就画,范治斌老师也非常勤奋,但是和我一起写生过一次后他说:“你比我还要用功”。我说:“笨鸟先飞嘛”。古老师画油画,其实我也学过油画,我的老师徐明华教授是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最好的学生,我原来和南师大的同学讲,师范专业是很好的,它学到的东西非常宽泛。我刚进入南京师范学院的时候画了很长时间的素描和油画,后来我才选择了国画,选择国画可能是由于我的家庭和我的文化背景,我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国画。
李洪智老师的讲话像是一个学术讲座的提纲,我也很有同感。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人们常常说“以书入画”,我要说“以画入书”。从伏羲时代就有“一画开天下”之说,比如“河图洛书”,图在先,书在后,不但是书法的书,念书的书,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图在前面,所以大学里面的图书馆不叫“书图馆”,所以所谓“一画开天下”。我曾经去过天水,画了一张写生,下面有一个葫芦河,有圆形的田地,旁边有山岗,我说这葫芦河穿过田地的时候就像一个阴阳鱼,旁边的山岗就像我们的乾坤八卦,所谓“一画开天下”。我认为这就是当时的氏族领袖认为的“我的地盘”,“一画开天下”就是这样开始的。
李老师的讲话使我想到很多。中国书法史中百分之六七十的都是画家,因为他熟悉笔墨和材料,造型又没有问题,本身又要追求创新,所以我要说的是“以画入书”。我从小练字时外婆对我说,用墨要浓,用笔要厚,将来才成宰相字。当然我当不了宰相,只能成画家了,这是一种从小就灌输的审美趣味和倾向。再后来我入了大学,我记得我的老师尉天池教授要求写小篆,从严整出发,后来我喜欢汉碑,喜欢章草。再后来遇到范曾先生,他让我学黄庭坚,我也不懂为什么,就写了三年《松风阁》,所以现在有时写的大字也有黄庭坚长枪大戟的审美趣味。此后再看沈周、文征明的字,还是觉得黄庭坚更好一些。苏东坡没的说,中国文人第一人,什么都好。赵孟頫楷写的非常好,我觉得只有他的小楷可以和唐人比。王铎、傅山都是会画画的,很多人特别喜欢王铎,但我觉得傅山更好。可能心性相投。明清以后等而下之。林散之是学画不成写书法,黄宾虹也是画得特别好所以书法也能带上来,齐白石算是直来直去,再以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了,时间长了就会沉淀下来。另外,我的书法还受到一些契刻的影响,李老师所谓的冲刀意味,大概也就是披坚执锐吧。
这次不仅仅是我的展览来到高校,更是一个交流,我从各位老师那里学到很多。感谢启功书院给我做这样一个展览,谢谢大家。
3日下午,范扬在展厅带领现场观众观看了展览,边走边讲解了每一幅作品的创作构思,分享了自己的艺术理念。随后,范扬现场作了创作示范,从用笔、用墨、构图等绘画技巧详细解析了山水画的创作要领。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学生和慕名而来的校外美术爱好者数十人观摩创作示范。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副教授王鹏参加下午活动。下午活动由坚净美术馆馆长黎加多主持。
当天,范扬一行还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展览将持续到12月8日。
展览开幕前一天,范扬接受了坚净美术馆馆长黎加多的专访,详细介绍了本次展览的主题思想,讲述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关注当下,有责任、有担当,在艺术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创作经历。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