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净美术馆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作者:展览部 发布日期:2023-12-09 阅读:3,050 次
展览时间
2023年12月10日至12月12日
展览地点
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5层)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经过长时间精心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一同隆重推出:“陈垣先生遗珍:北师大回校展”。本次展览包含陈寅恪、王国维、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众学人致史学大师陈垣上款书札,共计七百余通,自1990年起出版著录于各种陈垣书信集文集中。
展品规模之大、分量之重、时间之持久、体系之完整、聚集之难得,堪称现有名人手迹门类之冠。
有学者将陈垣民国时期的交游网络分成政界人士、教育和学术界人士、思辨社、同乡圈、弟子圈、基督宗教界等。纵观本次特别展览,可以直观感受到,陈垣的朋友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信时间从1917年到1963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这数百封书信,内容有公有私,涉及学术问题、教育界人事变动等,这批通信将民国初年学者间思想交流碰撞,积极进行学术讨论的盛景再现,同时借陈垣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窥见近现代政治、文化、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堪称“民国时期,中国学界的一次笔墨盛会”,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展览分为“陈垣与北大学术圈”“陈垣短暂的政治生涯”“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宗教交游与研究”“从辅仁到北师大”“桃李满天下”“走进新时代:陈垣晚年生涯”“广东:陈垣的家与乡”等重要章节。
本展览展品涵盖《陈垣来往书信集》的主体部分,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将书本内容与实物比对的机会,希望引起学界和藏家的重视,推动陈垣相关研究和收藏。
一、陈垣与北大学术圈
陈垣在中国医学史、元史、宗教史、年代学、史源学、避讳学、历史文献学及中西交通史等诸多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民国六年)撰写完成首部史学论作《元也里可温考》,大获赞誉,标志着他成功由政转学。
北京作为当时文化、政治中心,汇集全国众多顶尖学者,如蔡元培、胡适、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北大等高校为核心的学术圈层。
▲1924年9月,陈垣(前排左二)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全体同仁于三院译学馆旧址前合影
从信札的文字中我们可知,在那个战争频发、物质条件普遍匮乏的年代,坚持研究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学者,所面对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甚至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即便如此,依然有人一直在坚持。
他们所共同创造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成果,使得后人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是这样评价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子学、魏晋玄学以来最典型的社会转型、学术兴盛的第三个时期,是古今中西学术相互渗透、调适、融合、创新的重要时期,号称“新学”。
作者包含: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冯友兰、刘文典、沈尹默、孟森等。
二、短暂的政治生涯
1905年,陈垣与潘达微、何剑士、陈树人等人创刊《时事画报》, 这是一份带有强烈民族民主革命色彩的刊物,陈垣负责文字工作, 以 “谦益”、“钱罂“等笔名发表了许多抨击帝国主义列强与清政府的文章。同年,广州、上海等地成立拒约会,反对美国实施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华工禁约》。陈垣是广州拒约会负责人之一,他联合《时事画报》同仁,开展反美活动,宣传抵制美货。
▲1912年5月,陈垣(三排左一)在广州与广东医学共进会同仁欢迎孙中山、宋庆龄的合影
1912年,陈垣决定参选众议员,这也是他前期投身社会、怀抱匡国救民之志的顺势而为,也因在广东报界享有很高声望,1913年陈垣以新闻界“革命报人”的身份在全民直选中推选为众议院议员。从此,陈垣正式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时的陈垣
1922年1月25日梁士诒内阁倒台,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梁逃亡日本,5月5日被正式免职,陈垣于该月27日辞去教育部次长之务。至此,陈垣短暂的政治生涯结束。
作者包含:章士钊、汪大燮、庄蕴宽、徐世章、戴季陶等。
三、故宫博物院的建设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溥仪出宫。12月14日,政府公报公布国务院所拟《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公布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聘请李煜瀛为委员长。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委员长名义函请陈垣代理委员长应兼任之常务委员,并随时代理委员长职务。
▲左起:徐炳昶、沈兼士、马衡、胡适、顾颉刚、朱希祖、陈垣
故宫是当时各方势力角逐的中心之一,常起事端,以至参与其中的管理者和学者,如陈垣、马衡等,均面临诸多考验。陈垣等人不屈不挠,为故宫最终成为人民的博物馆贡献巨大。
▲1925年4月,陈垣在故宫摛藻堂发现《四库全书荟要》,留影并自题
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认为专门委员有重新聘请的必要,陈垣入选史料部门的拟聘名单并再次受聘。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众人在养性殿前合影
作者包含:傅增湘、沈兼士、马衡、马准、江瀚、邵章、李宗侗、徐鸿宝、李煜瀛、杨树达、钱稻孙、吴承仕、马裕藻、滕固、张宗祥、柳诒徵、刘节、张尔田、李宣龚、马其昶、姚大荣、刘仙洲、席启、陈裕菁、顾廷龙、吴其昌、刘仙洲、邵瑞彭、高鲁、郑鹤声、鲁实先、丁传靖、高步瀛、阚铎、胡鸣盛、柳肇嘉、张允亮、贺昌羣、李霖、瞿宣颖、庄泽宣、缪凤林、黄鹏霄、张书云等。
四、宗教研究与交游
在陈垣众多的学术成就中,有关宗教史的研究占比最大,陈垣以其科学的方法以及对于史源材的精准运用,开拓了近现代宗教史学研究新的疆土。
而陈垣弃医从文,踏上史学的研究绕不开两个对他影响深远的忘年之交:马相伯和英敛之。中国天主教界素有“ 南马 ( 相伯 ) 北英 ( 敛之 ) ” 之说,两人是天主教在华领袖,心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曾联名上书罗马教皇请求教廷在华创办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
▲英敛之(1867~1926)
1917年,陈垣着手编写《中国基督教史》,广为搜寻明季基督教遗籍,其中有一册《言善录》颇为稀有,陈垣听闻英敛之藏有此书,当即写信借阅。英敛之不仅是将珍藏悉数借阅,同时分享了彼时辅仁社在研究的课题。同年,在马相伯和英敛之的帮助下,陈垣完成首部学术著作《元也里可温考》,轰动中日史学界。
作者包含:马相伯、朱启钤、方豪、英敛之、吴雷川、徐宗泽、徐景贤、王重民、梁家勉、陈汉章、张纯一、章嵚、冯承钧、马骏声、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松崎鹤雄、顾盛德(Hermann Köester)等。
五、从辅仁到北师大
陈垣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七十余载,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及校长,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桃李满天下。
2002年9月8日有两座铜像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落成。一座是孔子铜像,另一座铜像是老校长陈垣先生全身像。从1926年陈垣受聘在辅仁社任教开始,长达近半世纪的时光中,陈垣都一直耕耘和守护着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1956年,陈垣参加北师大师生的植树活动
作者包含:余嘉锡、张星烺、柯劭忞、柯昌泗、邓之诚、朱希祖、常福元、朱师辙、孙人和等。
六、桃李满天下
民国时期,没有足够学历的启功先生三进三出辅仁大学,全靠陈垣的慧眼识珠。而他终身笔墨问学,勤耕不辍,暮年之际仍然“尚争一息上竿头”,不断有学术新篇问世,也是对恩师陈垣最好的回应。陈垣先生与后辈们的交流,也在本次展览中有丰富的史料呈献。
▲左起:启功、陈垣、刘乃和、柴德赓、刘乃崇
1980年,在陈垣诞辰百年之际,启功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文追忆恩师,开篇写道:“在今天如果说予小子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就是这位老园丁辛勤灌溉时的汗珠。”可知陈垣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片丹诚”、“一指的 批评和一字的考证”以及对书法文字的高要求对启功的教学与学问 钻研产生了刻骨铭心的影响。
陈垣育人无数,门下弟子譬如启功、柴德赓、刘乃和、台静农、谢国桢等人,都成了著名的学者。
作者包含:启功、台静农、谢国桢、姚从吾、黄现璠、赵贞信、李镜池、蒋天格、袁同礼、赵万里、孙楷第、尹炎武、储晥峰、容肇祖、蔡尚思、柴德赓、牟润孙、谢道安、顾敦鍒、董允辉、张旭光、李棪、陈述等。
七、走进新时代:晚年生涯
1949 年初,国内形勢已成定局,彼时许多学界人士选择南下,陈垣 亦收到了国民党的邀请。但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北平,迎接新社会的到来。于思想上,新中国成立後的陈垣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追求进步。
于办学上,陈垣为维护国家主权,配合教育部接办辅仁大学,脱离国外教会無理控制。1950年1月,辅仁大学新校刊《新辅仁》创刊,发刊词中,已然郑重宣告辅仁的主权独立。
▲1950年11月21日在辅仁大学门前
同时,陈垣晚年将重心放在师范教育的建设上,为培养青年、培养後辈而尽力,并一再呼吁加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待新教科书公布之後,更是亲自写文章评介。于治学上 ,晚年的陈垣将自己早年著作重新整理出版,多将精力用在了撰写学术论文,巩固学术体系之上。
作者包含:郭沫若、冼玉清、张元济、王謇、陈乃乾、包赉、曹聚仁、金灿然等。
八、广东:家与乡
陈垣在广东地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光,直至1913年当选众议院議員,定居北京。虽在广东地区居住时间不长,但年少时期的经历,深刻影响了陈垣一生。广东地区早有通商口岸开放,亦有许多传教士在此地传教,信教自由氛围在这里酝酿 ,这对陈垣往后崇尚信教自由和研究宗教史联系密切。
又比如陈垣18岁起就辗转于广州各个学堂教书,1908年更是在广州参与创办了光华高等医学院,为国人争取医学教育权利,是其一生教育事业的缩影。
此外,30年代,陈垣还担任新会县志委员会总纂一职。虽身处北京,在职不足一年,但從当时的通信来看,陈垣一直密切关注此事,为之出谋划策。
作者包含:叶恭绰、岑仲勉、谭祖任、汪祖泽、汪希文、汪兆镛、汪宗衍、颜世清、易大厂、简经纶、容庚、梁志文、陈振先、张伯桢、卢籍刚、杨维新、莫伯骥、陈德芸、梁宓、胡子晋、吴贯因、陈伯驺、罗香林、王薳、黄霄九、陈维镳、陈国键、陈乐素、陈约、陈雪晶、张遵俭等。
九、陈垣本人手迹部分
包含:陈垣重要著作底稿、治学手稿及文献一批、批校王静斋译著《回耶辨真》、陈垣签赠、刘半农题签《沈刻元典章校补》初版等。
致敬
早在1985年8月,陈垣孙子陈智超先生所写的《陈垣来往书信集》(初版)前言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近现代中国学术,特别是史学,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材料。援老的史学活动,即使从一九一七年发表《元也里可温教考》算起,也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在这五十年中,他结识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同时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交往。他们当中,有的端庄,有的诙谐,有的严谨,有的奔放。这些信件不但反映了他们当中每一个人的情况,把它合起来,就是这半个世纪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一个重要侧面。”
如今看来,陈智超所完成的这一看似平淡而繁琐的工作,为后人研究民国时期学界提供了很多有迹可循的佐证。
▲1948年4月,南京,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合影
在初版前言中,陈智超也叙述了这批珍贵书信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原委:
“援老是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一日郁郁而逝的。他去世以后,我们家属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全部四万余册图书、四万元稿费,以及他收藏的文物,甚至他自己的四十余枚印章,全部交公。只有他遗留下的许多杂乱无章的遗稿遗件,在当时XX领导人的眼中是无用之物,才得以收藏,但勒令我们在一周内必须将全部房屋腾空。我们自己的家又非常狭窄,为了保存这些遗稿遗件,真是费了不少力气,几经搬迁,最后还是免不了遭到天灾人祸。所幸损失不多,大部完好。”
▲陈垣故居,原为兴化寺街5号,现为兴华胡同13号
陈垣1939年至1971年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