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月

素以为绚——莫晓松中国画作品云上展览

作者:展览部 发布日期:2020-10-20 阅读:2,160 次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承办单位

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

媒体支持

中国美术报 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 点滴艺术

艺术市场杂志 艺术向导

荣宝斋在线 雅昌艺术网

新浪收藏

策展人

郭坤 王志英


序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在这非常时期,医务工作者战斗在一线与病魔展开激烈的较量,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也没有停下艺术创作的激情,传承着中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心理健康、和谐环境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品味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此特殊时期,为了使艺术文化传播不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特此推出《文化自信——艺术名家绘中华·云上展览》,通过线上云看展形式推出知名艺术家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体现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将优秀艺术作品和书画知识引入校园,为广大师生及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领略艺术名家风采的机会,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作为百年名校设立的专业书画艺术机构,启功书院一贯把“文化意识、学术品味、艺术境界、责任担当”作为开展艺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书院将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积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师大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莫晓松

1964年生于甘肃,现为北京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室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美协理事,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北京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美协会员,全国美展评委。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作品


莫晓松:博观约取 寓微入宏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工笔花鸟画在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曲折丰富而又沉潜变革的路径,尤其侧重于图式构成的经营、笔墨色彩的设置和客观物象的表达等不同层面。涌现于民国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代画坛大家,通过对于故园风物与花鸟意象的展现抒写了各自的气质格局与时代理解,也使其成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事实上,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花鸟画家身上亦凝结着此种特征,而在“60一代”花鸟画家群体中,莫晓松便是这样一位独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名家。

与莫晓松兄已有近20年的交游情谊,曾多次到他的画室茶聚与交流,几乎每次切磋探讨和思想互动都会生成新的心得与体会。正因对于莫晓松艺术创作风格语言的谙熟,对其近来艺术创作的风格演进与微妙变化就更为印象深刻。事实上,莫晓松在当代画坛扬名甚早,其2002年创作的《春到红墙》荣获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一经展出便引起了全国画坛的瞩目和赞赏。此外,他在2000年前后创作的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背景、工写结合的花鸟画作品更使观者耳目一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诸多青年花鸟画家的创作路向。

在艺术语言与境界格调上,莫晓松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多强调自然物象的孤寂与清伶,力求显现某种局部放大了的,静谧、庄严而带有某种崇高感的诗情。其作品兼有传统工笔画阴柔、清澈的倾向与水墨写意画放逸、自由的属性,从而呈现出一种暗藏的悲怆意境。将工笔画注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这使晓松的工笔花鸟画不仅拓宽了传统工笔画的抒情路数,更赋予工笔花鸟画以一种宏观视角的终极性思考。在我来看,莫晓松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风貌主要显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莫晓松在艺术创作中最具个人面貌和学术意义的,是他对西北边塞地域风物“生于兹、长于兹”的精微感知。出生于书画世家的莫晓松很早就具备了这项能力和自觉,因此,当他面对雄浑孤寂、意境幽深的西北边塞时,能够自觉运用一种既精微又浑茫的绘画语言进行展现。尽管这种表现方式一直以来都作为写意性绘画的重点课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艺术中唯独边塞诗歌才能淋漓表现的宏阔意境,但在莫晓松的笔下却能通过相对小幅的画面,以浓缩性、集结性和包蕴性的语言呈现出大意境和大气象,这自然源于莫晓松对西北边塞地域切身性、智慧性和策略性的表达与感知。

其次,莫晓松长期致力于工写结合的探索,并将这项课题不断推向深入。对于工笔花鸟艺术而言,北宋院体画以及五代之后的“黄家富贵”风格已经成为显学,但在莫晓松的创作中,会非常自觉或是刻意地绕开工笔绘画过于精谨细致的特征。“精谨”历来在古代画论中被看作是人们客观再现自然万物的一种态度,但对于精致谨细风格的反思也一直未曾停歇。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自然、神、妙、精、谨细”的五等之说,便将“谨细”排在品级的最后,意即绘画一旦达到“谨细”的程度,就已经不再是一种优长,而可能成为一种风格之“病”;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也认为,绘画最忌“邪、甜、俗、赖”四“病”,其中“邪”指违背传统,“甜”即甜俗轻佻,“俗”指题材和色彩的媚俗,而“赖”是指画家一味泥古、缺乏创新。因此,无论是对于“自然”的崇尚推举、对于“谨细”的审慎反思,还是对于“邪、甜、俗、赖”的策略性回避,莫晓松基于多年以来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极尽个人所能地选择了从宏阔与精微的结合、内心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合方面去解决这些难题。

最后,除了对工笔花鸟物象近距离的观望和凝视之外,莫晓松近年来的创作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以相对写意性的笔触抒写自然物象的方向。例如他在以没骨技法描绘东南亚各国佛像时,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竹林、柯木和花卉等物象一同表现,展现了莫晓松的视角不仅观照于现实生活中的故园风物,更波及到对于工笔绘画原本不常表现或有意忽略的物象的接纳和包容。至今难忘那次到莫兄画室所见的场境,他曾一边观看揣摩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一边创作工笔花鸟画,甚至是看上几眼就画几笔,其意旨就是要在经典山水画的水墨写意韵致中借鉴找寻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松弛状态。因为在莫晓松看来,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山水、花鸟这三大题材画科之间不仅没有隔膜,反而具有很强的相通性,故而要在“米氏云山”的浑茫感中找到得以在工笔花鸟画中运用的笔质气韵,在具体物象的细节展现中呈现一种精神性的表达,而这无疑体现了莫晓松对于中国美术史脉的理论性解读和策略性思考。莫晓松在画面中对于自然万物的描绘抒写,也恰好暗合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的哲学意味。因此,在莫晓松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花鸟物象还是市井风物,都以一种“以大见小、以意观精”的精神状态展现着其笔下和心中的大千世界。

博观约取,寓微入宏,技艺与大道皆如是。作为中国工笔花鸟画坛中一位独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艺术家,莫晓松多年来在北京画院担任领导要职,担当着引领当代工笔花鸟画发展方向的时代使命。他一方面坚持提携和扶植青年一代中具有才华和能力的绘画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来提升和推动当代工笔花鸟画乃至中国画坛的创作与研究,这些工作显现出一位当代画坛名家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更蕴含着一位在艺术之途上执著行路的探索者的初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