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月

文怀谦真——柳谦中国画作品云上展览

作者:展览部 发布日期:2020-09-11 阅读:2,220 次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承办单位

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

媒体支持

中国美术报 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 点滴艺术

艺术市场杂志 艺术向导

荣宝斋在线 雅昌艺术网

新浪收藏

策展人

郭坤 王志英


序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在这非常时期,医务工作者战斗在一线与病魔展开激烈的较量,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也没有停下艺术创作的激情,传承着中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心理健康、和谐环境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品味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此特殊时期,为了使艺术文化传播不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特此推出《文化自信——艺术名家绘中华·云上展览》,通过线上云看展形式推出知名艺术家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体现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将优秀艺术作品和书画知识引入校园,为广大师生及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领略艺术名家风采的机会,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作为百年名校设立的专业书画艺术机构,启功书院一贯把“文化意识、学术品味、艺术境界、责任担当”作为开展艺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书院将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积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师大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柳谦

号南海先生,画家,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艺委会委员。先后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
人物花鸟山水兼善,诗文俱佳。用传统中国画的形式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小学生教育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系列丛书”创作配图,深受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好评。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课堂上为留学生讲授中国画技法,并受邀为北京大学创作十位已故老社会学家肖像。《人民日报》《诗刊》曾予以专题报道。


▲柳谦作品/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杜甫《登高》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元好问《登恒山》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钱起《送僧归日本》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韩愈《春雪》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王昌龄《塞下曲》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王维《山中》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杜牧《清明》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杜甫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甫《登岳阳楼》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张九龄《感遇》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夜宿山寺》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韩愈《江雪》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月下独酌》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杜甫《秋兴》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牧《赤壁》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李商隐《无题》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崔颢《入若耶溪》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甫《古柏行》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李白《赠汪伦》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牧《山行》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陈辅《山居》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龚自珍《己亥杂诗》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之涣《凉州词》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杜牧《独酌》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商隐《高松》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刘禹锡《望洞庭》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李白《山中问答》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张志和 《渔歌子》/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静夜思》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甫《绝句》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梅尧臣《送李康伯赴武当都监》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群玉《雨夜呈长官》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释岛云《望黄山诸峰》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商隐《锦瑟》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刘禹锡《秋风引》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吴融《望嵩山》/46cm×69cm

▲柳谦作品/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刘桢《赠从弟》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牧《江南春》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王维《终南山》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高适《渔夫歌》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高适《别董大》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诗意/46cm×69cm

▲柳谦作品/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高鼎《村居》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商隐《嫦娥》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崔颢《黄鹤楼》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朱熹《劝学诗》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张继《枫桥夜泊》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杜甫《望岳》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许浑《早秋》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维《过香积寺》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维《田园乐》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朱庆馀《宫词》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商隐《武夷山》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商隐《登乐游原》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维《竹里馆》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维《山居秋暝》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虞世南《蝉》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王昌龄《从军行》诗意/69cm×46cm

▲柳谦作品/唐人马球图

▲柳谦作品/屈子行吟

▲柳谦作品/李白《观放白鹰》诗意

▲柳谦作品/周昙《春秋战国门·范蠡》诗意

▲柳谦作品/“欲为雪山客,晨朝对玉阙”诗意

▲柳谦作品/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意

▲柳谦作品/相如琴挑

▲柳谦作品

▲柳谦作品

▲柳谦作品/李白《关山月》诗意

▲柳谦作品/东坡赠词

▲柳谦作品/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意

▲柳谦作品

▲柳谦作品/雍陶《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诗意

▲柳谦作品/戴熙《题画竹》诗意

▲柳谦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

▲柳谦作品/我怀其远

▲柳谦作品

▲柳谦作品

▲柳谦作品/攀登


小子有文
——为柳谦画集作序

龙瑞

在艺术领域中,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批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课题,庞大到超出了西方美学的研究范畴,给不少近当代的艺术批评家造成不小的困扰,解决问题的綮要,在于避开对于艺术规律的分析,立足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中,才能完成对中国山水画的真实体认。

中国人的学问都是构建在“人”的基础上,艺术的标准是从人的品格上延伸过来的,人成为艺术审美的焦点。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产生的诗学、画学、书学等等,无不统一在对于生命本体的关照之中;先贤发明了一个词汇来形容这种独特的文化格局,曰“道”。所以中国人的艺术行为就是一个格物致知乃至明道的过程。

柳谦是我学生中最为年少的一位,年未及而立,然孺子虽小,其有文焉。毋须讳言,他对于道的体悟,具备颇为令人欣慰的深度;这得益于他对旧学的淫浸。而最令其艺术增色的,则是柳谦对于诗学有着先天的敏感,对于中国艺术家,这是最重要的一项天赋。一言以蔽之,曰不读诗无以言画。而诗最早的功用即关乎教化人伦,上可以刺王事,下可以正民风;使人情致高迈,不堕俗窠。故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美善并举”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准绳。一个有诗意的画家,他在艺术上的表现语言必然是高级的;具体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式中,是对于笔墨的讲求。所谓笔墨,并不仅仅具备质料的意义,更多的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技巧和手段。譬如形容笔墨的话语如“清”“浊”“雄强”“飘逸”等,分明是个体生命状态的写照。故知中国画的审美评判标准是建立在个体的生命格局之上的,艺术家的风仪和修养体现在笔墨点画中,通过阅读这些痕迹,作品的品格和作者的修为一目了然,即我们在审美批评中经常提到的境界和气韵。

所谓境界,就是主体与自然万有的交汇;因为创作主体的千差万别,所以境界因人而异,导致中国艺术具备开放的审美批评标准;这种开放性并不会导致中国画的批评陷入莫衷一是难分高下的境地,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高度,它是一种“模糊准确”;表现了文化意蕴的理趣美,具有意象的陈述价值,有别于西方艺术的逻辑性叙述。柳谦的画中最为可观之处,是其对于境界的拿捏,从容悠游的笔墨,消弭了主体与自然的隔阂,融入了他自身的情怀与学养,是极富浪漫主义特质的表现手法。在他以魏晋士人传记,唐宋文赋诗词为题材的一批小画中,这种特质表露得尤为淋漓尽致,而且他很聪明地自觉规避了制作的弊病,一任笔墨自胸中汩汩而出,朴素却直指人心。

在柳谦的艺术品格中,特立独行这一点亦足首肯;学我而不似我,说明他具备艺术上的自信,且勤勉,乐于学习发现,绝少依附的惰性。我曾经说过,绘画就是依靠主体修养进行悠然自足的艺术体验,而主体修养则托命于悠长的中国文脉;柳谦已摆好了在浩浩汤汤的文脉中浮沉的架势,至于出落成弄潮儿还是摆渡者,唯造化可知。值其作品集付梓之际,聊作数语,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