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月

道可道非常道——胡永凯书画作品云上展览

作者:展览部 发布日期:2020-08-13 阅读:3,272 次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承办单位

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

媒体支持

中国美术报 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 点滴艺术

艺术市场杂志 艺术向导

荣宝斋在线 雅昌艺术网

新浪收藏

策展人

郭坤 王志英


序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在这非常时期,医务工作者战斗在一线与病魔展开激烈的较量,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也没有停下艺术创作的激情,传承着中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心理健康、和谐环境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高品味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此特殊时期,为了使艺术文化传播不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特此推出《文化自信——艺术名家绘中华·云上展览》,通过线上云看展形式推出知名艺术家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体现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将优秀艺术作品和书画知识引入校园,为广大师生及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领略艺术名家风采的机会,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作为百年名校设立的专业书画艺术机构,启功书院一贯把“文化意识、学术品味、艺术境界、责任担当”作为开展艺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书院将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积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师大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胡永凯

1945年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艺委会委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香港新美术学会创始会长。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大展,大英博物馆中国当代绘画展,香港艺术双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佛罗伦萨双年展等展览并曽多次获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国家画院及国内外机构和私人收藏。出版有 《胡永凯画集》、 《胡永凯彩绘金瓶梅百图》、《胡永凯现代彩墨画艺术》等多种画集。


▲胡永凯作品/古城故事之照相/136cm×68cm/2011年

▲胡永凯作品/宝贝(下附局部)/68cm×68cm/2016年

▲胡永凯作品/北京故事之拜年/125cm×125cm/2006年

▲胡永凯作品/故园春深/125cm×125cm/2010年

▲胡永凯作品/红墙下/102cm×103cm/2003年

▲胡永凯作品/呼吸(下附局部)/1788cm×960cm/2013年

▲胡永凯作品/间隔/75cm×72cm/2005年

▲胡永凯作品/静园茗香/96cm×180cm/2011年

▲胡永凯作品/兰花/100cm×50cm/1999年

▲胡永凯作品/农家/102cm×103cm/1986年

▲胡永凯作品/飘香/68cm×68cm/2012年

▲胡永凯作品/清风(下附局部)/138cm×70cm/2013年

▲胡永凯作品/晴日放生图/136cm×68cm/2013年

▲胡永凯作品/人之初(下附局部)/136cm×68cm/2013年

▲胡永凯作品/生机/68cm×68cm/2012年

▲胡永凯作品/岁月(下附局部)/123cm×123cm

▲胡永凯作品/下午茶/68cm×45cm/2010年

▲胡永凯作品/迎春/68cm×68cm/2007年

▲胡永凯作品/迎春图/145cm×353cm/2011年

▲胡永凯作品/逐流/125cm×180cm/2019年

▲胡永凯作品/奥地利·菲森/32cm×40cm

▲胡永凯作品/波兰·父子吉他手/41cm×32cm

▲胡永凯作品/波兰·三个吉他手/32cm×41cm

▲胡永凯作品/德国·赖希斯堡/32cm×40cm

▲胡永凯作品/德国·罗腾堡小桥/32cm×40cm

▲胡永凯作品/德国·亚深老街/40cm×32cm

▲胡永凯作品/拉脱维亚·穿古代服装的讲解员/41cm×32cm

▲胡永凯作品/立陶宛·湖畔松林/41cm×32cm

▲胡永凯作品/摩洛哥·舍夫沙万/46cm×50cm

▲胡永凯作品/伊朗·一家人/53cm×39cm

▲胡永凯作品/意大利·罗马之松/46cm×50cm

▲胡永凯作品/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

▲胡永凯作品/海上一轮月,池中不夜天

▲胡永凯作品/看花寻径远,听鸟入林深

▲胡永凯作品/梅香入梦,竹影横窗

▲胡永凯作品/天地同流,古今一梦

▲胡永凯作品/行行画画


道可道,非常道
——胡永凯的艺术道路

肖 文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伟大的先哲老子认为,能够用语言表述的道都是平常的道,而不是根本的道。老子的“道”绝非我们一般理解的道理、道德、道义等“常道”,老子的道,是对宇宙万物变化法则最概括的表述。老子认为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论任何事物,停止变化之日就是其消亡之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疑是十分讲究传统的,中国画家应当而且必须用最大的功夫研究传统,继承传统,但如何研究和继承,是摆在每一位画家面前永远的课题。用老子的宇宙观去理解,传统决不是僵化的,陈陈相因的,而是变化的,不断发展的。

在当今中国画坛,胡永凯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使看惯传统中国画的观众耳目一新,又使不了解中国画的观众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就陆续有先驱者负笈海外,学习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之中。产生了如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等一代大师,他们和固守本土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巨匠共同勾画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画坛的完整面貌。

四十年前的两次敦煌之旅,胡永凯面对瑰丽的艺术圣殿,震惊倾倒之余,又敏锐地感悟到中国艺术深刻的世界性——伟大的敦煌是外来与本土艺术结合的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充分展现。敦煌的启示使胡永凯决心追随先辈的足迹,走出国门去学习西方艺术,并对中国绘画传统进行再观照。经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伟大的民族在文化上一定是无比自信的,故而一定是开放包容的: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吐故纳新的强健体魄,从而造就永远延续的辉煌。这就是胡永凯对传统和创新的理解。

胡永凯认为,中国画不等同文人画。文人画固然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应当包含的更广泛。胡永凯潜心研究从仰韶彩陶、魏汉唐壁画、宋代院体画、元明文人画、清代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直到西北剪纸、江南灶头画、民国月份牌年画等一切传统,融汇吸收,结合对现实生活和历史残影的体验感悟,反复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内外画坛引起广泛关注。

怀旧而图新

胡永凯的作品以人物画为主,但是他很少表现当今社会的“时装人物”。他笔下更多的是上个世纪初期到中叶,也就是清末到民国这段社会大变革时期当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他觉得那个时代 的女性体现了人性本质中某些最为永恒的因素,而且她们的形象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和独有的审美情趣。

胡永凯作品有一股浓浓的怀旧意味,他笔下的“旗袍女人”填补了中国女性题材中缺失的一环。众所周知,中国的“仕女图”一般都是“古装”为主,现存的作品中中绝大多数的着装都是明代以前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表现劳动妇女和“工家兵”形象的作品大量出现,成为主流。相较之下,那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形象似被淹没。胡永凯在表现这些女性的时候,充分展现了他全面的学养;有对沉积历史的品味,有对形体美的独到发掘,有对传统笔墨的全新把握,有对中画色彩的不懈探索……总之他在艺术上表现全然不同于前人,但又是从传统中滋生出来的。在胡永凯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范儿”,这是一种文化范儿,一种五四新文化后诞生,却又被淡忘的文化范儿。

出于对农村(尤其是江南农村)生活和民俗艺术的热爱,胡永凯创作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村姑”系列作品。

胡永凯还创作了不少人体作品。与其说是表现了人体之美的表象,不如说是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画面呈现的裸体已非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而是还原了人类的本真。她们的无拘无束,她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是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物象外延,是艺术家宇宙观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终极追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些年,胡永凯频繁周游世界各地,除了继续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照考察学习之外,他还尝试用中国的笔墨去表现世界的景物。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50年代李可染先生的东欧写生,对他笔墨语言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前辈大师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胡永凯还认为让中国画走向世界是艺术家的历史责任。中国画应当是一个大体系,一个包容的体系,一个能为世界人民欣赏的体系,从而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体系。胡永凯深知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中国的艺术家都能够有意识的向此方向努力,中国画就一定能真正走向世界。

艺术家的画法会变,题材会变,但内心深处的审美理想不会变,胡永凯是一位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胡永凯的艺术道路,那么他显然不是固守传统派,也不是推陈出新派,更不是刻意求新派,他认为自己是怀旧图新派。他怀念传统,从不同的视角“观照”传统,目的还是为了创造自己全新的艺术语言。 这种语言应当是鲜明的,又是含蓄的,是能够打动人的感官的,又是能够滋润人的心灵的,是为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又是能引起全人类共鸣的……让中国画为人类文明的花坛增色添彩,是当代中国画家的光荣责任,他们注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