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

学书|擦肩而过?撞个满怀!

作者:教学部 发布日期:2019-01-11 阅读:1,108 次

洪老师说过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书法,最终和书法擦肩而过。”

▲12月30日—1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举办2019年楷书专题研修班,邓宝剑、王学岭、李明、虞晓勇、洪厚甜为研修班讲授隋唐楷书、小楷、魏碑专题课程。

第二次来北师大启功书院上连续五天的研修班了,犹记得国庆期间初次聆听专业老师讲授书法时的兴奋和雀跃。这一次虽然是楷书专题课程,但信息量之大、探讨内容之深,让我由衷感到了不断深入学习与思考的快乐,更加期待书法艺术中可供自己翱翔的那片广阔天地。

这次研修班,从授课教师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置到各项活动的安排,每个细节都体现了设计者的智慧,令人充满感激和敬意。第一天开班仪式上向启先生铜像献花的这个环节,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觉得生活美好,是因为一直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想这个举动不仅仅是为致敬和怀念启先生,更是提醒我们在生活、学习以及追求真理、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要常住真心、敬畏和感恩。

▲本文作者:李西,新浪微博认证教育博主@林泠西,创立健笔勤书社,提供零基础书法入门在线教育。

在回顾了这五天的学习笔记后,结合本次研修班的主题,我想以“共性与个性”为线索,串起这次学习的总结。楷书的内涵是很广泛的,五位老师从三个专题(隋唐楷书、小楷、魏碑)和不同方面(笔法探源、临创转换、美学阐释等)的讲授,正好把楷书学习乃至整个书法学习中共性与个性的内容及关系都照顾到了,其中既有学书的普遍规律和原则,也有五位老师各自的经验与观点,可看作五条通向古人的道路,殊途而同归。

学而时习,勉其所难

邓宝剑老师在第一天上午的课上引用启先生曾写过的这八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就像小鸟最初要一次又一次地扇动翅膀,才能学会飞翔;并且在感到困难的时候,更要多多用力。” 有的朋友不喜欢读书学习理论知识,就用练字的勤奋掩盖读书的懒惰,其实对很多东西是一知半解的,这样下去无疑走不长远。王学岭老师也说:“你最不关注的、最不理解的,很多时候就是你最需要的,能让你更丰富的”。 我们大多数人不喜欢面对自己所欠缺的、有困难的、不熟悉的内容,就是把想象中的困难放大了,可实际上避重就轻只会让天平更加不平衡,让短板更短,原本擅长的东西也会因为得不到充分的滋养而退化。

▲邓宝剑老师讲授隋唐楷书专题

我想在今后的学书过程中,采用虞晓勇老师教的一个方法:给自己考试,检查自己的临摹成效。活用规则的前提是记忆规则,每个阶段的学习应当包括基础临摹、背临总结、临创转换,以及对范本的对比分析研究。有节奏、有计划地去练习才能够递进深入,否则很容易落入简单重复的临摹,然后长时间没有长进。

▲王学岭老师讲授隋唐楷书专题

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李明老师在分析小楷章法时说:“统一是章法的第一要素,笔调、姿态、形态、结构、大小的统一当中又须充满变化。随势而变,随节奏而变,每一幅作品都是新的生发。随机生发是好的章法,而不是每一幅作品都一样。”

▲李明老师讲授小楷专题

其实小到一个作品中的笔画、结构、章法,大到一个字体的演变发展,只要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事物,都必定具有这样的规律。统一使其以一个整体出现,变化使其内部流动起来。如果我们在临摹和创作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盲目追求单纯的统一会沦为没有创造力的程式,而单一追求变化则会失去韵律的美感,造成没有聚焦和内核的杂乱。

▲虞晓勇老师讲授魏碑专题

我觉得在初学书法的过程中容易做到统一,但缺乏变化。如何为自己的临习提供变化的思路和源泉呢?我从老师们那里得到了一些启发。例如邓宝剑老师讲到,可以把欧阳询的楷书碑刻和行书墨迹对比来看,从中看到点画的起止、行笔的轨迹、钩的写法等在碑刻中被“丢失”的细节,还原自然的书写性。邓老师讲智永《真草千字文》的ppt里有墨迹和刻本的单字对比图,确实可以看到二者的显著差异:墨迹的笔画细节更加细腻丰富,相比刻本更加显得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墨迹的字内空间更加紧密,一些刻本中笔画相离的地方在墨迹中实际为相接,刻本中相接的地方在墨迹中实际为细微的交叉等等。但同时,邓老师也补充说到,刀锋本身对于书写也可以是有所启发的。追求笔法的原貌很重要,但是不代表没有追求原貌的书者就错了。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就是为了打开广阔的学书空间。我也非常认同,因为努力靠近事实,才能形成较为全面和客观的理解,自己在运用时就可以进行合理的取舍。

▲洪厚甜老师讲授魏碑专题

虞晓勇老师也给了我一些关于变化的启发。他在讲楷书起源的时候,提到了“新隶体”,就是在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与碑刻样式的典型隶书(八分书)有明确区别的俗体隶书。它基本去除了八分书“雁尾”上挑的笔法,同时还吸收了一些草书的用笔(例如尖撇等),呈现出向楷书过渡的面貌。我们在创作时,一幅作品的主体和落款之间的变化与统一,就可以借鉴字体演变过程中的一些样貌。例如隶书作品的落款可以用章草来写,也可以用有“新隶体”面貌的风格来写,这样就能达到既和谐统一又活泼有趣的效果。

书家必备素养

王学岭老师和洪厚甜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古往今来一个书家必备的三方面素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精湛的技术累积。为什么讲到这个让我印象这么深刻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够关注经典作品背后的那个“人”,而只是临摹表象,忽略了背后那个人的情思,和他所经历的故事。这样的学习通常会本末倒置,离真相和最宝贵的东西越来越远,最终走进死胡同。对于我们自身的建设来说,如果只关注最后的那个结果和表面的样子,忽视在实践中练就扎实的本领,一样无法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

通过这五天的学习,我对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书家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因为五位老师从各个角度和方面讲解了他们的艺术成就与师承关系,把他们之间通过不同的线索串联了起来。提醒了我多角度了解书法史上经典书家的重要性,也给了我一些学习书法史的启示。这可能就是我以往比较欠缺的东西,觉得梳理起来比较麻烦的内容。

然后,我想简要记录一下我从五位老师身上学到的“个性”的东西。

▲邓宝剑老师上课示范稿

邓宝剑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了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和刻本的史料,真伪的辨别,以及从学术角度如何评价一个文本的艺术价值,怎么通过搜集、对比资料去理解一个著名的论点(比如“透过刀锋看笔锋”),并得出自己的判断。他还分享了朱熹《朱子语类》里的一句话来勉励大家:“严立功程,宽著意思”,告诉大家不要懈怠,不要匆忙,本着一日一字的精神,好像今天我面对的就是这一个字,心就放慢了,放慢了反而能顺畅地写很多字。而且带着趣味去写,一会儿就写完了。因此,慢反而会快。

▲王学岭老师上课示范稿

王学岭老师言简意赅地把临摹解释为“将碑帖中古人的书写习惯转化成自己的书写习惯”,告诉大家不要试图去改造范本中书家个性的东西,要去尊重它。王老师带领大家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里一些相同偏旁部首的写法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提炼,并示范了创作时应该如何灵活运用它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具体而细致的示范讲解,对我今后自主地总结提炼有特别大的帮助。

▲李明老师上课示范稿

李明老师说学习小楷眼界和认识首要开阔,但终要选择一两本帖作为自己的落脚点,时常温习、深入研究,就像每天都要回家一样,要回到最符合自己心意的那个帖上去。李老师示范临摹的赵孟頫《汲黯传》和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字与字穿插生发,行与行空间相连,章法活泼充满张力,让我对小楷的美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虞晓勇老师上课示范稿

虞晓勇老师这次以《张猛龙碑》为例的现场示范,让我和身边的同学们都频频倒吸一口气,因为整个书写的过程实在太美了。我身边的姐姐跟我说,她头一次觉得魏碑原来这么美,以前她看到魏碑作品是没有太大感觉的。虞老师手中的笔和纸,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刀工刊刻碑石的现场。魏碑的古拙质朴,刚健峻拔,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对虞老师的功力实在是佩服。

▲洪厚甜老师上课示范稿

洪厚甜老师是我遇到过金句最多、最擅打比方、课堂最有趣的老师之一了。刚上来他就问我们:“我们这个班只有五天,这五天,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理念和方法的问题。” 可以说非常切中要害直奔主题。以下是我心目中的部分金句:

“不要拒绝这个时代带给你的便利,它可以让你腾出时间来做真正的研究和思考。”

“书法教育是审美教育,是对汉字书写美的意识的培养。”

“不要追求侥幸,要追求必然。做你的实践,不要侥幸于别人的偶然。”

“自学约等于自杀。”

“帖上看不清楚的,要把氛围写出来,前提是要有积累。”

“拓本不会被墨迹取代的理由:模糊所带来的创造空间。”

“要深刻地理解,就需要广泛地比较;要深刻地掌握,就需要单一地重复。”

……

洪老师认为,要写好魏碑,上通篆隶是必须具备的素养。他为大家作了大量的篆隶楷的临摹示范,我们甚至可以“点菜”,他都来者不拒,均能准确传达出范本的神采。

以上,就是我参加这次楷书专题研修班学习的感悟和总结了。但非常诚恳地说,这份总结所涵盖的信息只是课堂内容极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去消化理解并用实践加以体会。老师们现场书写示范的风采,更是我无法用语言所展示出来的。而且这次课程的设计思路,也给我了很大的灵感,希望2019年可以继续打磨我的书法教学体系,帮助零基础同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取法乎上地打开书法艺术的大门,不断提高领悟能力和审美水平,在具备实践基础的同时做到对书法艺术有宏观全面的把握。

感谢启功书院这个平台,让我们有幸聆听名师的课堂,站在学术的高度上来思考艺术的问题。洪老师说过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书法,最终和书法擦肩而过。”我想我们没有与书法擦肩而过,而是撞了个满怀!